close

  作為中國近代屈辱歷史最重要的一部分,甲午戰爭在中國人的記憶里走過了120年。1894年這一仗,讓維繫了上千年的中強日弱的東亞格局灰飛煙滅,而由此開端的日強中弱的新局面直到近年才逐漸被打破。
  或許,在當時來說,沒有多少人能預見到這場戰爭如此的影響深遠。從1894年起的半個世紀中,日本成為對中國作惡最猖狂的國家。對中國人來說,影響了百年國運的1894是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這場戰爭也就與國恥划上了等號。
  至今,仍有不少人在苦苦尋找和分析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慘敗的原因。因為甲午戰爭對中國人最大的震蕩還是在心靈上的。作為“蕞爾小國”的日本打碎了一份仍浸淫在“天朝上國”里的高傲自尊心,但這種自尊心並非完全是空中樓閣。
  應該說1894年中國所面臨的形勢遠沒有1860年前後惡劣。1840年以後的二十年間,中國仍沒有摸清自己的發展路徑,不僅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遭遇了慘敗,首都淪陷,皇帝出逃,最富盛名的皇家園林也被付之一炬,而且在中國東部,太平天國的割據政權以及捻軍起義,咄咄逼人,對清政府構成重大威脅。內憂外患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誰都無法知曉王朝何時會突然傾頹。
  而1860年後的三十年間,洋務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在引入西方生產技術後,中國經濟得到了恢複發展,軍事工業從小到大建立起來。在社會層面上,沒有發生大的動蕩,先前的割據勢力和農民起義相繼被剿滅。處於頹勢的清政府再一次被輓救了回來,甚至這段時間還贏得了“同光中興”的光環。
  特別是到了1875年之後,洋務運動的所謂“成果”逐漸得到了現實檢驗。一方面,左宗棠收復了新疆,曾紀澤在《中俄伊犁條約》中收回了部分被割讓領土;另一方面,清政府在“中法戰爭”中取得了對列強軍事上的勝利,這在近代以來是罕有的。
  這些來之不易的“成功”進一步激勵了洋務派對“歷史經驗”發揚光大。不過,大好的形勢並未轉變成人們所希望的結果。“同光中興”在1894年隨著號稱世界第四、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的覆滅而徹底暗淡無光。
  回望歷史,我們仍感慨於洋務派在大廈將傾之際試圖力輓狂瀾,但甲午戰爭的殘酷現實把一切改變的努力化為泡影。不知世界之勢,縱有大好形勢,也無濟於事。
  兩個甲子過去了,中國人終於通過不懈的努力比近代以來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於民族復興,這無疑是一個大好的歷史局面。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大國的崛起,需要萬丈豪情,但也不能沒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思則有備。(高望)  (原標題:甲午戰爭雙甲子祭:居安思危 思則有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d61rdjab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